1985年7月,刘益春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随后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任教;1995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与意大利都灵工业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年9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2004年1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2012年4月,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202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益春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他发明了热氧化Zn3N2单晶薄膜制备p型ZnO的方法;利用量子限制效应和波导结构获得纳米片的高温发射和低阈值光泵紫外激光;通过在p-GaN/n-ZnO异质结中引入i-ZnO层,构造p-GaN/i-ZnO/n-ZnO新型结构,成功研制出室温近紫外发射的ZnO异质结紫外发光二极管;首次在TiO2/Ag纳米复合薄膜材料中利用Ag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的吸收特性实现了全息存储;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利用ZnO、ZnS多声子共振拉曼散射为指纹特征检测DNA和蛋白质,特别是将Fe3O4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引入ZnO纳米复合结构并用于生物分离和检测,实现了磁场辅助下的快速、超灵敏免疫检测。
1953年9月至1960年3月,刘永坦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79年1月至1981年1月,欧洲杯-米乐M6官方网站刘永坦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 [2]1981年1月至1987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1987年1月至1990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12月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2021年9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1959年陆汝钤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加盟复旦大学,担任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2002年担任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主任;2003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2004年担任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18年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1982年,吕建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并获硕士学位。 1984年11月起,在南京大学任教。历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欧洲杯-米乐M6官方网站、南京大学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其间: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进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3-199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系做访问学者;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在联合国大学澳门国际软件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进入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并于2002年转入第一层次。) 2010年5月-2016年5月,任南京大学副校长。 2016年5月-2018年1月,任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2018年1月-2023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吕建主要从事软件方法学研究。在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网构软件方法学和新型软件平台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提出了一种具有模型裂变能力的形式化开发方法,其数据分解新机制可用于大型程序开发的复杂性控制。研究了开放环境下软件系统的范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提出了基于Agent的网构软件方法学,探索了面向Internet软件方法学研究的新途径。发展了开放环境下的软件协同技术,主持研制了新型软件协同平台,可为开放、动态、多变环境下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提供支撑。
毛军发主要研究高速电路互连与射频电子封装。他建立了认识互连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特征法理论方法体系;设计实现了一种高速电互连,数据率超过1Tbps,且不需调制解调;发现了碳纳米互连的一些重要电、热特性。提出了微波无源元件设计的一些新原理、新结构,发明了一系列可集成的无源元件和天线;提出了射频电子三维封装电、热、应力多物理特性协同分析设计新算法;合作研制出多种小型化、高性能射频收发组件。成果用于中国一些重要装备研制。
1980年梅宏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1989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1992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得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8年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1999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前往美国贝尔实验室学习;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所长;2006年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兼软件所所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会士;2016年7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8年9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9年7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0月20日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
1961年彭堃墀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大学任教;1982年至198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进修;1984年回国后建立了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1985年主持建立量子光学实验室;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8年至198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工作;1991年至2000年担任山西大学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特殊资格会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光学学会首批会士。2021年6月28日,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员”称号。
彭堃墀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固体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在量子光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他研制了内腔倍频稳频Nd:YAP/KTP激光泵浦源,设计了半整块光学参量放大器(OPA),在同一个实验装置上获得多种非经典光场,应用强度相关孪生光束实现了精确度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微弱信号检测与量子非破坏测量。利用纠缠态光场完成了连续变量量子密集编码、三组份纠缠态光场产生及通道容量受控量子通讯等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基础实验。设计了易于实现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交换与量子通讯网络实验系统,为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了可行的实验方法。利用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泵浦源发展为全固化单频稳频倍频Nd:YVO4/KTP、Nd:YAP/KTP激光器并已形成产品。
Copyright © 2002-2024 米乐·M6(China)半导体电子元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